上周六在朔州右玉玉龙赛马场看了比赛,真的很专业,整个场地一千多亩,赛事期一共有一千多匹马在住,参观了育种的一号马房,每个都养的精壮,性格活泼,眼睛亮亮的。听工作人员说,大多数赛马都有自己带的两到三个工作人员,引退马每个月养护费用达到6000多人民币,真的很用心。九月五日前后有产驹拍卖会,有兴趣可以搜它们的小程序
(ps,希望收一套废旧的赛马耐力鞍做装置艺术)
Cuber
在马术盛装舞步中(悬浮步):例-Piaffe与Passage 是指马匹在运动时表现出一种极具弹性和悬浮感的高抬腿步伐,给人一种“马在空中短暂停留”的视觉效果

步伐的特点:后肢深踏、前肢高抬、动作缓慢而富有节奏,仿佛马匹在抵抗重力,优雅地在空中“漂浮”

悬浮步的典型动作

①Piaffe(原地踏步)

特点:马匹在原地高抬腿踏步,后肢深踏并保持高度收缩,前肢屈曲明显,几乎呈“原地跑步”状态

悬浮感:在最高点时,马匹的四肢似乎短暂离地,形成“悬浮”效果

(2)Passage(盛装舞步高级快步)

特点:比Piaffe更具前进性,步伐更伸展,但仍保持极高的弹性和悬浮感

悬浮感:马匹的后肢爆发力更强,前肢高抬时,马体似乎在空中“滑行”

为何叫“悬浮步”

视觉上的悬浮:由于马匹的动作极富弹性,步伐缓慢而高抬,在最高点时四肢似乎短暂离开地面,形成一种“漂浮”的错觉

力学上的优化:马匹的后肢深踏,利用地面反作用力(GRF)向上推动身体,使前肢能更轻松地高抬,增强悬浮感

悬浮步的关键技术要点

后肢爆发力:后肢肌肉(臀肌、股四头肌、腓肠肌)强力收缩,提供向上的推力

前肢高抬:前肢屈肌(如臂三头肌、腕屈肌)控制抬腿高度,使动作更优雅

核心稳定性:马匹的背部和腹部肌肉收紧,确保力量高效传递,避免能量散失

节奏与平衡:悬浮步需要极佳的节奏感,通常以缓慢、富有弹性的步伐进行

悬浮步的训练

基础训练:先强化马匹的后肢力量(如山坡训练、地面杆练习)

高级训练:通过Piaffe与Passage的专项训练,逐步提高悬浮时间和动作质量

骑手辅助:骑手需保持极轻的扶助,避免干扰马匹的自然节奏

悬浮步的评判标准(盛装舞步比赛)

节奏与规律性:步伐必须均匀、有节奏

悬浮高度:前肢抬升高度、后肢踏深程度影响得分

整体流畅性:动作不能僵硬,需表现出轻盈、优雅的悬浮感

腾空阶段的动力学基础

地面反作用力(GRF)的垂直分量:马匹通过后肢深屈关节(髋、膝、跗关节)的爆发性伸展,将垂直力瞬间提升至体重的1.2-1.5倍(Piaffe中可达1.8倍),形成向上的加速度

发力时序:后肢肌肉(臀肌、股四头肌、腓肠肌)呈离心-向心收缩循环:先离心蓄能(屈曲阶段),再向心释放(伸展阶段),类似弹簧机制

肌肉发力机制

后肢核心肌群:

臀肌群(Gluteals):提供髋关节伸展的主要动力,占后肢推力的40%以上

股四头肌:控制膝关节角度,调节发力方向

腓肠肌与跟腱:通过跗关节的“杠杆效应”将肌肉收缩转化为地面反作用力

躯干稳定肌群:腹斜肌与背最长肌协同收缩,维持脊柱刚性,避免能量散失

关节角速度与腾空效率

最佳关节角度:后肢屈曲时,髋关节角度约80-90°,膝关节110-120°,此时肌肉处于最佳初长度(根据长度-张力曲线)

关节伸展速度:跗关节角速度可达500-600°/秒(高速摄影数据),确保力量在0.1-0.15秒内完全释放

地面反作用力的关键作用

GRF向量方向:理想状态下,GRF需通过马体重心(位于肩胛后方),以减少扭矩。训练有素的马匹可通过调整肢体姿态(如后肢更靠躯干下方)优化力线

水平制动力:悬浮步中前肢的轻微后踏动作(如Piaffe)可抵消后肢推进时的水平分力,实现净垂直加速度

能量传递与损耗控制

肌腱弹性储能:后肢浅指屈肌腱和悬韧带可储存约60%的弹性势能,减少肌肉代谢消耗

动量传递:通过封闭的动力链(后肢-骨盆-脊柱-前肢),动能传递效率可达70%以上(运动生物力学模型数据)

训练适应性影响

神经肌肉协调:高级舞步马的后肢Ⅱ型快肌纤维占比更高(约65%),支持快速发力

关节柔韧性:长期训练可增加跗关节活动范围15-20%,提升发力幅度
WAR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