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术相关资料分享
创建于:2024-05-29 11:52:52
圈里有谁
最热
骑马入门教学:安全与基础技巧指南一、安全第一:必知禁忌与准备1. 远离危险区域-永远不要站在马的后方或侧后方,防止被踢;不靠近马的盲区(如正前方过近)。2. 装备检查-备鞍重点:上马前务必检查肚带是否系紧(手指能插入肚带与马腹之间为宜),骑行中每隔一段时间复查,防止马鞍转动;选择带铁环的马鞍,辅助平衡。-马镫与鞋子:马镫长度以脚尖踩入后膝盖微弯(120°左右)、脚跟略低为准;穿防滑鞋(如马靴),仅用脚掌前1/3踩马镫(全脚套入易“套蹬”,危险!),尤其登山鞋需格外注意。3. 骑行禁忌-不纵马狂奔(新手难控,缰绳可能断裂);不在林区、悬崖边快跑或赛马。-不突然拍打马、穿脱鲜艳衣服(易惊马);危险路段(陡坡、悬崖)宁愿下马步行。二、基础骑坐:平衡与姿势是关键1. 核心原则-自然放松,无需刻意发力,随马的运动被动配合,感受“被马带走”的节奏。2. 正确姿势-三点一线:头顶、坐骨(屁股)、脚跟垂直地面,上半身直立不歪。-腿部动作:大腿轻贴马鞍,膝盖自然弯曲(不夹不张),小腿贴马身;脚跟始终下沉(防脚蹬脱落),腿部有向后平行滑动的细微力量。-臀部发力:马在不同步态下,身体上升时臀部微收(形成“圆屁股”),保持与马的协调。3. 错误骑坐及纠正-座椅式骑坐:屁股后移、上半身后仰、缰绳过长→纠正:屁股挪到马鞍深处,放松大腿,偶尔无马镫骑行练平衡。-叉式骑坐:身体前倾、重心在大腿、座位不稳→纠正:调整马鞍,重心放回坐骨,用较短马镫,练上半身重心移动。三、缰绳与辅助工具:精准控制不粗暴1. 缰绳握法与使用-两种基础握姿:①撑住缰绳(稳定状态);②弯曲手腕(轻控马或提醒)。-避免错误:缰绳过短(阻碍马运动)或过长(难控、失衡);手腕僵硬、拳头朝下(影响弹性连接);拇指放平(应微翘如“屋顶”)。2. 鞭子与马刺-鞭子:仅用于提高马的注意力(轻触肩膀)或对腿部辅助的敏感性(轻触腿后),简短精准提示,绝不打马,忌因愤怒使用。-马刺:前提是腿能安静贴马身,仅辅助腿部发力,精准短促使用,不持续依赖,核心靠小腿而非马刺。四、上下马与特殊场景:细节决定安全1. 上下马-上马:左手握缰,左脚脚尖内蹬(仅前1/3踩马镫),翻跨坐稳后再上右脚。-下马:先左脚脚尖内蹬,松开右脚,再翻身下马(内蹬可防马惊时脚被套住)。2. 特殊地形姿势-上坡:身体前倾,臀部后移,抓稳马鞍前部。-下坡:身体后仰,臀部后移,双手分握马鞍前后,双腿夹紧。五、新手小贴士-跟紧教练,不擅自脱离指导;初期慢步练习,熟练后再加速。-穿马靴、马裤(或护膝)防磨伤;备薄坐垫(避免马鞍过硬不适)。-保持呼吸平稳(不憋气),肌肉放松(紧张会传给马);手不随意拉扯马头,不做突然动作。骑马的核心是“与马和谐”,从安全细节和基础姿势练起,循序渐进就能逐步掌握!
真金不换
在马术盛装舞步中(悬浮步):例-Piaffe与Passage是指马匹在运动时表现出一种极具弹性和悬浮感的高抬腿步伐,给人一种“马在空中短暂停留”的视觉效果步伐的特点:后肢深踏、前肢高抬、动作缓慢而富有节奏,仿佛马匹在抵抗重力,优雅地在空中“漂浮”悬浮步的典型动作①Piaffe(原地踏步)特点:马匹在原地高抬腿踏步,后肢深踏并保持高度收缩,前肢屈曲明显,几乎呈“原地跑步”状态悬浮感:在最高点时,马匹的四肢似乎短暂离地,形成“悬浮”效果(2)Passage(盛装舞步高级快步)特点:比Piaffe更具前进性,步伐更伸展,但仍保持极高的弹性和悬浮感悬浮感:马匹的后肢爆发力更强,前肢高抬时,马体似乎在空中“滑行”为何叫“悬浮步”视觉上的悬浮:由于马匹的动作极富弹性,步伐缓慢而高抬,在最高点时四肢似乎短暂离开地面,形成一种“漂浮”的错觉力学上的优化:马匹的后肢深踏,利用地面反作用力(GRF)向上推动身体,使前肢能更轻松地高抬,增强悬浮感悬浮步的关键技术要点后肢爆发力:后肢肌肉(臀肌、股四头肌、腓肠肌)强力收缩,提供向上的推力前肢高抬:前肢屈肌(如臂三头肌、腕屈肌)控制抬腿高度,使动作更优雅核心稳定性:马匹的背部和腹部肌肉收紧,确保力量高效传递,避免能量散失节奏与平衡:悬浮步需要极佳的节奏感,通常以缓慢、富有弹性的步伐进行悬浮步的训练基础训练:先强化马匹的后肢力量(如山坡训练、地面杆练习)高级训练:通过Piaffe与Passage的专项训练,逐步提高悬浮时间和动作质量骑手辅助:骑手需保持极轻的扶助,避免干扰马匹的自然节奏悬浮步的评判标准(盛装舞步比赛)节奏与规律性:步伐必须均匀、有节奏悬浮高度:前肢抬升高度、后肢踏深程度影响得分整体流畅性:动作不能僵硬,需表现出轻盈、优雅的悬浮感腾空阶段的动力学基础地面反作用力(GRF)的垂直分量:马匹通过后肢深屈关节(髋、膝、跗关节)的爆发性伸展,将垂直力瞬间提升至体重的1.2-1.5倍(Piaffe中可达1.8倍),形成向上的加速度发力时序:后肢肌肉(臀肌、股四头肌、腓肠肌)呈离心-向心收缩循环:先离心蓄能(屈曲阶段),再向心释放(伸展阶段),类似弹簧机制肌肉发力机制后肢核心肌群:臀肌群(Gluteals):提供髋关节伸展的主要动力,占后肢推力的40%以上股四头肌:控制膝关节角度,调节发力方向腓肠肌与跟腱:通过跗关节的“杠杆效应”将肌肉收缩转化为地面反作用力躯干稳定肌群:腹斜肌与背最长肌协同收缩,维持脊柱刚性,避免能量散失关节角速度与腾空效率最佳关节角度:后肢屈曲时,髋关节角度约80-90°,膝关节110-120°,此时肌肉处于最佳初长度(根据长度-张力曲线)关节伸展速度:跗关节角速度可达500-600°/秒(高速摄影数据),确保力量在0.1-0.15秒内完全释放地面反作用力的关键作用GRF向量方向:理想状态下,GRF需通过马体重心(位于肩胛后方),以减少扭矩。训练有素的马匹可通过调整肢体姿态(如后肢更靠躯干下方)优化力线水平制动力:悬浮步中前肢的轻微后踏动作(如Piaffe)可抵消后肢推进时的水平分力,实现净垂直加速度能量传递与损耗控制肌腱弹性储能:后肢浅指屈肌腱和悬韧带可储存约60%的弹性势能,减少肌肉代谢消耗动量传递:通过封闭的动力链(后肢-骨盆-脊柱-前肢),动能传递效率可达70%以上(运动生物力学模型数据)训练适应性影响神经肌肉协调:高级舞步马的后肢Ⅱ型快肌纤维占比更高(约65%),支持快速发力关节柔韧性:长期训练可增加跗关节活动范围15-20%,提升发力幅度
WARM